[研究进展]Epilepsia杂志:胶质瘤相关癫痫患者的术后癫痫控制
编者按:术后癫痫控制的方式及肿瘤相关癫痫对于抗癫痫药物的反应尚不完全清楚;传统用抗癫痫药物治疗肿瘤相关癫痫的模式,几乎均由非胶质瘤的数据总结而来,关于专门研究肿瘤相关癫痫患者的试验数据较少,更加清楚的了解肿瘤相关癫痫的治疗效果对于建立合理的治疗策略十分必要。
《Epilepsia》杂志2016年9月发表了作者为Andrew Neal的文章《Postoperative seizur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tumor-associated epilepsy》,探索了不同的胶质瘤术后癫痫控制方案有对应特定的风险因素。术后12个月的无癫痫发作期及随后复发的情况常发生在WHOⅡ-Ⅲ级胶质瘤中。
以下是该文章编译全文:
《胶质瘤相关癫痫患者的术后癫痫控制》
癫痫是幕上胶质瘤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这些患者在肿瘤切除后可继续有癫痫发作,甚至一些术前没有癫痫的患者出现术后晚发癫痫。术后癫痫控制的方式及肿瘤相关癫痫对于抗癫痫药物的反应尚不完全清楚。之前有研究在横断面分析的基础上,将癫痫结局分为无癫痫和癫痫未控制两种类型,但是癫痫控制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这样得到的结果只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两个时间节点。尽管这种波动的癫痫控制结果与肿瘤进展和辅助治疗有关,但它的发生率、癫痫缓解的持续期和复发时间仍不清楚。同时,传统用抗癫痫药物治疗肿瘤相关癫痫的模式,几乎均由非胶质瘤的数据总结而来,关于专门研究肿瘤相关癫痫患者的试验数据较少。更加清楚的了解肿瘤相关癫痫的治疗效果对于建立合理的治疗策略十分必要。
为解决临床治疗中的这些疑问,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86例WHOⅡ-Ⅳ级幕上胶质瘤患者。将癫痫形式分为四组:A,无术后癫痫;B,术后早期6个月内癫痫得到控制;C,波动的癫痫控制(术后0-24个月内,癫痫缓解期至少达6个月;术后24个月之后,癫痫缓解期至少达12个月);D,从未达到无癫痫发作(术后0-24个月内,癫痫发作期至少达6个月;术后24个月之后,癫痫发作期至少达12个月)。
图1.癫痫控制形式流程图
为检测出与癫痫控制相关的临床病理类型和治疗因素,作者通过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著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中,并以类型A作为对照组,结果见表1。
表1.癫痫结局预测因素—多变量分析
根据术前有无癫痫情况将数据分为两个亚组,在每个亚组中进行多变量分析,发现术前无癫痫的患者,术后早期癫痫控制与肿瘤组织学进展相关(p=0.002)。而对于术前有癫痫的患者,肿瘤整体切除是术后早期癫痫控制(p=0.014)及从未达到癫痫控制的预测因素(p=0.002)。结果见表2。
表2.基于术前癫痫情况的癫痫结局预测因素—多变量分析
术后经过至少12个月抗癫痫药物治疗最终达到无癫痫发作的患者中,22.6%的患者通过第一种药物方案就达到了无癫痫发作,6.5%的患者通过第二种药物方案达到无癫痫发作,5.4%的患者通过后续方案达到了无癫痫发作。结果见表3。
表3.经过连续12个月抗癫痫药物治疗后癫痫缓解情况
该研究通过分析无癫痫率和持续时间、最终癫痫复发情况和对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效果,发现在WHOⅡ-Ⅲ级胶质瘤患者中,12个月的无癫痫发作期后伴随最终的癫痫复发形式较常见,抗癫痫药物对于这类患者比非肿瘤相关癫痫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更差,说明胶质瘤有着复杂的致痫机理。
图2.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及描述。(A)通过连续抗癫痫药物治疗方案后达无癫痫发作的累积概率。(B)根据不同级别的胶质瘤进行抗癫痫药物治疗方案的描述,以使用第二种药物方案和第三种药物方案的患者人数所占比例为纵坐标,显示那些通过前一种药物方案治疗后未达到12个月无癫痫发作的患者比例。
小结:不同的胶质瘤术后癫痫控制方案有对应特定的风险因素。术后12个月的无癫痫发作期及随后复发的情况常发生在WHOⅡ-Ⅲ级胶质瘤中。对于致痫机理和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效果有待未来进一步探究。本文发表在2016年9月的《Epilepsia》上。
本文由《神外前沿》特约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王引言博士编译
相关链接
[研究进展]Neurosurgery杂志:如何选择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治疗策略
[专访]周文静:微创的电极植入和射频可以部分替代手术治疗癫痫
- The End -
回复疾病或专家等关键词,可自动查询以往报道
神外前沿:神经外科医学情报与就医平台
欢迎转发朋友圈,但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欢迎投稿与会议报道合作,主编微信号:gouxinyu;更多服务请点击阅读原文